食品工業涉及的范圍較廣, 其產生廢水的來源也較多, 主要有肉類加工廢水、廢水、谷類加工廢水以及味精生產廢水等。不同的產品其廢水量的大小不一, 而且隨著其生產工藝的不同也會產生水量的變化。不同季節的生產也會對廢水的污染物濃度和種類產生變化。總體來說食品工業廢水水質特點是有機物濃度和懸浮物含量高, 而且易腐敗, 毒性較小, 此外廢水中還具有大量的有害微生物, 對其不進行科學有效的處理, 食品廢水會引起富營養化, 消耗水中大量的溶解氧, 導致水生生物的死亡。而廢水中的懸浮物沉入水底, 產生具有臭味的氣體, 污染水環境。若引用未經處理的食品廢水進行農田的灌溉, 將會危害農作物。此外, 廢水中的有害微生物以及病蟲卵會導致疾病的傳播, 對生態環境和人類健康造成嚴重的損害。因此, 處理好食品工業廢水對于保護我國生態環境和人類健康以及促進我國經濟的持續高效發展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1 食品廢水處理技術
按照廢水處理原理食品工業廢水處理技術分為:物理處理法、化學處理法和生物處理法。其中每一種方法都包括多種工藝, 不同的技術對污染物的去除效果不同, 在具體的實際處理中通常需要根據污水的實際情況采取多種技術的互相組合進行污水的處理, 以下是目前在食品工業廢水處理中常用的幾種工藝。
1.1 物理、化學處理技術
1.1.1 混凝沉淀
混凝沉淀是污水處理中較為常用的一種技術, 其操作簡單、價格便宜, 處理效果好。其去除原理是加入混凝劑后, 利用其吸附電中和、吸附架橋以及卷掃網捕等作用, 將廢水中的小分子蛋白質發生凝聚, 進而達到分離的目的。通常混凝沉淀可以去除污水中80%~90%懸浮物和65%~95%膠體。目前常用的混凝劑有有無機混凝劑、無機高分子混凝劑和有機類化合物混凝劑等。無機鹽類混凝劑產生的絮體小, 而且不穩定, 容易破碎, 處理的效果不是很理想;而高分子聚合物絮凝劑在相同或較小的投加量下可以產生更高強度的絮凝, 此外隨著絮凝劑的研究發展, 新型的絮凝劑不斷出現, 也不斷的應用到污水處理中。有研究者分析研究了不同絮凝劑對大豆廢水的處理效果, 實驗結果表明:在處理大豆廢水時投加0.3 g/L的PAC混凝劑, 10 mg/L的PAM助凝劑時效果佳, 而且能夠去除廢水中20%的CODCr、20%的總氮和60%的總磷。混凝沉淀法對大豆廢水有著較好的處理效果, 但其使用的藥劑費較高, 而且排泥量較大, 也增加了污泥處置的費用, 所以, 大豆廢水不易采取簡單的混凝沉淀工藝, 應結合其他工藝以達到更好的處理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