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用適當的方法引起孩子的注意
讓孩子停下手里的事情,看著你,這時和他講。否則,很多時候孩子沉浸在做事情中,真的會沒聽見你的話。
2.盡量少嘮叨
家長說話太嘮叨,就等于把自己的話變成白色噪音,適合哄睡覺用,不適合讓話進入孩子的腦子。所以平時少說,有重要情況,談一次話,完整透徹地解決。
3.指令要具體,不帶負面情緒
給孩子的指令,必須讓他知道你希望他此刻具體做什么,比如,不說“你應該整潔一些”,而說:“現在把自己的桌面收拾一下,然后我們好做手工。”
指令不要是抱怨、指責、數落,不帶負面情緒。當一個人發現自己是在被別人指責批評時,他一定更加不會愿意去聽從的;因為他的心理能量此刻都用在“防御”你的“攻擊”上了。
4.耐心等待孩子反饋
下指令后,給孩子一些時間。很多家長的做法是,看到孩子沒有即刻反應,馬上發出道令箭,然后一道緊似一道,火力迅速升級,不一會兒就硝煙彌漫。給完指令,**給孩子10秒,讓他有足夠的時間反應。
5.給孩子指令后,讓他復述一遍
有時,您需要在給孩子指令后,讓孩子復述一遍,以確認他真的聽到并理解。常常,孩子沒有按照大人的要求做,并非他成心在抵抗,只是因為他年齡小,沒聽懂。
家長要孩子確認,有時可以及時發現這類問題。然后我們做調整,把我們的指令變得更加具體、清晰、簡潔。隨著孩子年齡增長,我們可以逐漸提高指令的復雜程度,鍛煉孩子的聽知覺能力。
6.教孩子換位思考
必要時,和孩子討論:當你喊媽媽時,如果媽媽不回應,你是什么感覺?當你喊小朋友時,如果對方沒搭理你,你怎么想?當你有問題喊老師時,如果老師沒反應,你覺得怎樣?告訴他,回復別人的話,是**基本的禮節,是對別人的尊重。比如別人給你東西,如果拒絕,也要說“謝謝,我不要”,不能置之不理。
7.盡量把事情交給孩子自己管理
當你喊不動孩子時,要反思,是否對孩子指令過多、控制過多。如果我們能給孩子自主權和空間,鼓勵他獨立做事、自己判斷、自己選擇、自己決定,把屬于他的事情交給他,只在真的需要你的意見和提醒時才出現,那么,你的意見和提醒,將會得到更多的尊重。
任何人都討厭被催促,家長的催促常會引起孩子的反感,所以,要盡量把事情交給孩子自己來管理。比如,用鬧鐘或定時器,來取代你的監管和催促,效果一定更好。
作為父母,我們想要留住孩子的耳朵,讓他們聽得進去我們的建議,就得學會耐下性子來調整心態,尋求有效的切入點和表達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