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國環環境檢測有限公司成立于2005年7月,2006年通過國家計量認證的三方實驗室(計量認證證書編號為:161012050170 ),2010年順利通過“職業衛生技術服務機構資質”并獲得江蘇省安監局頒發的“職業衛生技術服務機構資質證書” [(蘇)安職技字(2014)B-0043號]乙級資質;2014年獲得合格評定國家認可委員會實驗室認可證書(注冊號:CNAS L7263);2014年12月03日被江蘇省環保廳公示為“批通過環境監測業務能力認定的社會(綜合)環境檢測機構”。公司檢測用房4000平方米,實驗室面積3300平方米,檢測儀器設備230多臺,輔助設備60余臺,固定資產2700余萬元,現有檢測項目包括水和廢水(含大氣降水)、空氣和廢氣(含室內空氣)、生活飲用水、土壤、底泥、固廢、噪聲、裝飾裝修材料、有毒物質,以及職業衛生檢測與評價等共808項,基本覆蓋了環境檢測,職業衛生檢測與評價各個領域,能為政府和社會各界提供公正數據,并可出具具有法律效力的檢測與評價報告。公司全面貫徹“科學規范、及時準確、客觀公正、優質服務”的質量方針,進一步提高質量意識,服務意識,竭誠為客戶提供優質的服務,同時公司以創建環境檢測實驗室、滿足客戶需求和服務大眾為宗旨,立足蘇州,服務省內,全方位致力于環境和職業健康領域的檢測與咨詢,公司將以的品質、優質的服務、規范的檢測來贏得市場,服務社會,與廣大客戶同心協力,共赴輝煌。
怎樣**職業病危害因素的全面識別實現重點檢測并不遺漏任何高風險?
職業病危害因素調查檢測與評價是職業病危害評價的重中之重,怎么樣才能**全面識別?重點檢測?不遺漏掉高風險的職業病危害因素?這部分內容能衡量一個服務機構或一個專業人員的專業素質與水平。 GBZ/T 197-2007 建設項目職業病危害評價 有關因素的調查、檢測與評價的條款有3大點: 1、職業病危害因素概述 a) 生產工藝過程中的職業病危害因素及分布。 b) 生產環境及勞動過程中的職業病危害因素。 c) 勞動定員及人員接觸職業病危害因素情況。 2、職業病危害因素檢測 明確化學因素、粉塵、物理因素、生物因素、不良氣象條件等各種職業病危害因素的檢測方法、儀器、條件、頻次、檢測點設置等內容。 3、職業病危害因素檢測結果與評價 檢測結果經整理分析后,用簡潔的文字、圖表等進行合理表述,并對結果進行評價。 有關這部分內容,可以參加我前段時間寫的職業病危害風險評估日志。 需要注意的是: 1)粉塵性質的判定 如果粉塵性質不清楚,一定要做游離二氧化硅含量的檢測。檢測游離二氧化硅的粉塵注意不能混雜有金屬絲、顆粒狀物質,必須是粉末樣物質。否則采用焦磷酸方法時焦磷酸可能對這部分物質不能消化,就會錯誤的認定為游離二氧化硅。另外一個需要注意的是結合形態的二氧化硅與硅單體,這部分粉塵也不能去做此類檢測。按照GBZ 2.1 有呼塵限值標準的粉塵須做呼塵檢測,其道理我想大家應該明白。因為**終能進入人體內的只是呼塵,大直徑的或超小直徑的是不能進入機體內部的。 2)噪聲類型的確定 絕大部分報告書中對噪聲沒進行類型確定。其實噪聲類型不同,其數據處理與檢測方法是不同的。8h 與40h 等效聲級的計算條件,大家不要弄混。噪聲的測量,依據用人單位要求不同而有些不同。比如有些單位要求對場所進行測量,有些要求對每個工種進行測量,有些要求對產生噪聲的機器進行測量。不過大部分是對勞動者工作地點的耳根部位噪聲強度的測量。在測量噪聲的時候,**確定80分布范圍,以便確定應職業健康檢查人群。 3)化學因素的檢測 酸堿等無機物質很容易確定,但有機物質因為供應商的不誠實、MSDS材料的不可靠,導致無法正確識別。揮發性組分分析是比較好的解決辦法,但這個方法也有偏差。比如有些化學物質進入空氣中很快凝固,無法檢測揮發性組分。也有無法確定的其他原因導致揮發性組分與實際存在的物質不。因此,既要結合揮發性組分分析的結果,還要結合其他要素來綜合判定。比如既往的檢測報告、行業舉例、類似企業類似工種的檢測報告、文獻報告、原輔料分析等等。 濃度類型的采用必須與GBZ 2.1 的限值濃度類型。除限值評價外,還要充分考慮是否經皮吸收、是否是致癌物、是否是致敏物、是否是高毒目錄物質、是否是當地高風險物質等。 現場采樣時,須記錄勞動者接觸時間,因為接觸時間與結果的計算密切相關。 4)其他因素的檢測 紫外線的檢測與其他檢測不同,可在防護罩后面檢測,其他因素的檢測一般在環境中采樣檢測。照度的檢測可只限于照度標準內的情形,比如精細作業,只去1-2次巡查的地下室就不要做照度測量了。 5)關于生產環境的職業病危害因素 如果職業病危害因素濃度或強度超標,要評估可能波及周圍勞動者的范圍。比如80分貝噪聲波及的范圍,超標化學因素逸散的范圍。另外,要格外關注其他工作場所有害因素逸散對本崗位的影響。 6)關于人員接觸職業病危害因素情況 報告書中都要求列有職業病危害因素人員一覽表,該表須用實際檢測結果進行矯正。比如未檢出的工作地點人員可不列入接觸人員,但要考慮檢測風險。 7)關于勞動過程中的職業病危害因素 如果勞動者上班時候是到處走動的,那么他可能會接觸到所到之處的職業病危害因素。性別差異、勞動強度大小、不同的年齡階段對有害因素的敏感性是不同的。 8)關于結果評價 根據職業衛生學原理,N次檢測中取**值進行評價,如果**值超標了,就判定為超標。但如果個別數據特別的高,比如高出2個標準值,這個時候在追溯現場記錄,是否存在檢測偏差,**重測。 在列結果分析表格的時候,不要都把原始記錄寫上。GBZ/T 197 第4頁有這方面的要求“原始數據及數據計算過程等不必在報告書中列出”。欄目設置可包含:序號-評價單元-子評價單元-工作場所-工種-崗位-檢測結果(**小值~**值)-判定等。對每一個表格都要進行一段文字的描述,檢測結果也不例外。尤其是要對不合格點,要做詳細的評價。比如一個物質超標了,那么**列出所有的檢測結果。除**小值與**值外,也可計算總合格率、單項合格率、工作場所合格率等指標。 如果要再上一個臺階,可應用GBZ 230-2010 職業性接觸毒物危害程度分級、GBZ T 229.1-2010 工作場所職業病危害作業分級 部分:生產性粉塵、GBZ T 229.2-2010 工作場所職業病危害作業分級 部分:化學物、GBZ T 229.3-2010 工作場所職業病危害作業分級 部分:高溫、GBZ T 229.4-2012 工作場所職業病危害作業分級 第4部分 噪聲 等進行分級評價。還可以應用其他成熟的風險評估方法進行風險評價。 有關職業病危害因素的檢測的規范有:建設項目職業病危害評價規范。該規范里規定了建設項目職業病危害控制效果評價的布點、頻次等方面的要求。GBZ 159-2004 工作場所空氣中有害物質監測的采樣規范有更加詳細的要求。 每個物質的檢測方法都有具體的標準,比如苯GBZ/T 160.42。具體方法規定了采樣介質、流量、時間、保存方法等。 物理因素測量方法有GBZ/T 189.1~11,粉塵檢測方法有GBZ/T 189.1~5。此外尚有GB/T 934-2008 高溫作業環境氣象條件測定方法。
|